您的位置:首页 > 财经频道 > 中国视野>正文

做强工业兴阜阳——十二五期间阜阳市经信委大力推进工业经济发展纪实

时间:2015-12-29 09:05:11  作者:  来源:阜阳日报    评论() 字号:TT

 08.jpg

    这是一份令人振奋的成绩单:“十二五”期间,阜阳规模工业增加值从全省第十三位跃升至第七位,工业经济即将进入全省第二方阵,增速连续多年位居全省前列,规模企业个数超千家,“两新”产业发展亮点纷呈,中航-江淮专用车底盘及车辆制造基地、欣奕华新材料、国祯生物质循环利用产业园等一批央企、知名民企项目“闪耀”颍淮大地。

    五年时间,工业经济从阜阳的“短板”,转身成为经济发展的亮点,成绩来之不易。市经信委主任岳华刚说,“十二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市经信委牢牢把握工业立市、工业强市、工业兴市战略不动摇,围绕“高、大、特、新”的发展思路,紧紧把握产业转移的新趋势,狠抓项目、企业、产业、园区等关键环节,在争先进位中做大经济总量,在转型升级中做优产业结构,在项目建设中增强发展后劲,全市工业经济持续呈现稳中有进的良好态势。工业经济正在成为阜阳加速崛起的坚强后盾。

 

             聚内功,工业经济总量做大,持续增先进位

 

    “农业大市没有工业支撑,就没有经济总量,就没有财政收入,阜阳加快发展,实现在皖北地区率先崛起,就必须不断争先进位,持续做大工业总量。”市经信委主任岳华刚表示,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十二五”期间,我市工业增加值、规模企业个数、支柱产业等主要经济指标不断争先进位,为工业强市奠定了坚实基础。

    不断做大的工业经济正在成为阜阳的骄傲。2010年,阜阳工业增加值216.98亿元,位于全省第十三位。进入“十二五”后,我市工业经济持续位于上市通道,2014年,全市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445.6亿元,是2010年的2.1倍,总量首次跃升全省第九位;今年1-11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454.1亿元,总量位次由去年的全省第9位上升至第7位;增幅居全省第3位,比去年同期提高6个位次。

    “总量争先进位的背后,折射出阜阳工业发展的‘加速度”。”岳华刚说,“十二五”期间,我市规模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维持在两位数以上,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这说明我市工业经济正处在良好的上升通道。

    总量做大的同时,工业效益稳步改善。今年1至10月,我市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295.1%,高于全省3.3个百分点。全市规模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为1426.9亿元,同比增长11.2%,高于全省6个百分点,居全省第2位。利润总额为62.8亿元,同比增长14.0%,高于全省5.3个百分点,居全省第8位。

    产业兴,则工业强。“十二五”期间,我市从煤化工、农产品加工等传统产业,发展成为煤炭、电力、冶金、化工、机械、纺织、建材、医药、酿酒、皮革、粮油食品加工等门类较为齐全的生产体系,其中煤电、化工、食品、纺织服装、机械电子、生物医药、林产品和有色金属冶炼等八大主导产业已经形成,2014年八大主导产业实现增加值363亿元,占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的81.5%,支撑作用日益明显。

    工业要发展,企业是基础。“十二五”期间,我市通过政策引导、资金奖补等一系列举措,规模企业个数不断增加,有力地拉动了工业经济发展。预计年底我市规模工业企业超过1500家,新增规模企业在200家以上,超额完成年初目标。新增规模企业数连续多年居全省第一,我市工业增长中约有3个百分点是由新增企业拉动的。市经信委副主任高文军表示,在基础上,我市还力促企业不断做大做强。2014年,我市产值亿元以上企业达318家,10亿元企业达20家。华鑫铅业、昊源化工、金种子集团、晋煤中能进入2015年安徽省百强企业名单。

    民营经济的加快发展为做大工业总量“添砖加瓦”。截至目前,私营企业发展到3.7万户,个体工商户发展到20.9万户,民营经济从业人员达到86.9万人,和五年前相比有明显的增加。今年1至10月,全市民营经济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46.0亿元,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比重的67.6%;完成税收101.8亿元,占全市税收比重的71.7%;实现出口额61.8亿元,占全市出口总额比重的93.4%;获得专利授权2033个。

 

          借外力,增强发展后劲,央企、民企合作硕果累累

 

    工业要发展,除了原有企业的做大做强,更离不开一批新引进大项目的支撑作用。“中央企业、知名民企是国民经济的中坚力量,拥有雄厚的实力、先进的技术和众多高素质人才,具有强大的市场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岳华刚告诉记者,“十二五”期间,我市高度重视与央企、知名民企合作工作,通过政策激励、做好服务、搭建平台等举措,一批中央企业、知名企业纷纷与阜阳开展合作,为我市推进工业突破、打造工业强市注入了强劲动力。

    与央企合作方面,截至今年11月30日,我市与中央企业累计签约项目125个,总投资1567.02亿元;累计开工项目84个,总投资663.62亿元;累计竣工项目35个,总投资233.3亿元。包括中国机械工业集团、中航工业集团、中国烟草集团、华润集团、国投集团、中国建材集团等在内的一批央企落地我市,涉及煤炭、电力、食品、纺织、汽车、地产、医药、零售等多个领域。

    与知名民企合作方面,截至今年11月30日,我市与知名民企共签约亿元以上合同项目100个,总投资901.3亿元,中绿集团、欣奕华科技、悦康药业等一批知名民企入驻,为我市工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既要引进大项目,又要力促大项目尽早签约,加快开工,早日投产。围绕这一思路,“十二五”期间,市经信委按照“新建项目抓开工率,在建项目抓完工率,竣工项目抓达产率,储备项目抓转化率”的要求,深入实施“四督四保”。对亿元以上重点项目排出进度表,责任到人,尤其是对竣工项目,倒排工期,明确时间节点,加强调度,确保完成序时进度。

    经过多年的招商引资和骨干企业的加快发展,目前,我市有一批重大工业项目正在建设和推进中,包括意大利M&G集团与安徽国祯集团投资49亿元的生物质循环利用产业园、阜阳华润电厂投资约50亿元的二期工程、阜阳卷烟厂投资约20亿元的异地技改及配套项目、昊源集团投资38亿元的煤基新材料项目、江淮汽车集团等投资的专用车底盘及整车制造项目和金种子生态文化产业园六个项目,总投资达到200亿元左右。

    为此,我市建立了市重大工业项目调度制度,成立了市重大工业项目调度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经信委。今年以来,市经信委先后对昊源化工、华润电厂二期、卷烟厂异地技改等项目进行10余次调度,出简报9期,领导送阅文件5期,从而保障了市重大工业项目建设工作有序实施。

    一批大项目的进驻阜阳,让我市工业经济活力十足、潜力无限。今年1至10月,全市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268.2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33.2%,同比增长20.8%,超过全省平均水平6.6个百分点,增幅居全省第5位;完成技术改造投资129.3亿元,同比增长23.9%,高于全省平均水平8.5个百分点,增幅居全省第5位。

 

           调结构,转型升级加快推进,产业迈向发展前沿

 

    “长期以来,我市传统产业比重大,能耗高,效益差。要想实现工业强市,就必须走新型工业化之路,助推全市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岳华刚告诉记者,“十二五”期间,我市一方面大力发展“两新产业”;一方面改造传统产业,大力推动“两化”融合,工业结构日趋合理,转型升级成效显著。

    “两新产业”方面, 2014年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累计完成产值158.8亿元,同比增长27.2亿元,高出全省平均增速4.7个百分点,在全省各地市中仅落后合肥市1.1个百分点,居全省第二,产业涵盖电子信息、节能环保、新材料、生物、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业六大产业;今年1至11月,全市高新技术工业产值239.5亿元,同比增长15.6%以上,高于全省3.8个百分点,增速均居全省第6位。

    没有夕阳产业、只有夕阳思维。“传统产业不是夕阳产业,在当前及今后相当长时间内,传统产业仍将是我市工业经济发展的主体,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基本力量,是实现工业强市战略的重要基础。”市经信委经济运行科负责人告诉记者,“十二五”期间,我市大力实施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取得明显成效。2014年,我市依靠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企业有17家,占高新技术企业的31.5%。在煤电产业,口孜东煤矿、刘庄煤矿生产设备和自动化程度均局全国领先水平;在食品行业,涌现出了郜台板鸭、光正食品、强旺调味品等一批全国、全省知名品牌企业,在再生资源利用行业,华鑫铅业成为行业标准的“标杆”。

    市经信委还通过“两化融合”战略,助推工业经济发展占据市场前沿。2014年,我市区域两化融合发展指数72.83,增幅居全省第3位。目前,已有32家企业入选省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示范企业,颍泉区、太和经济开发区入选省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示范区。两化融合在企业、行业、区域层面不断向深度和广度推进,有力促进了全市工业转型升级。

    一批“专精特新”企业不断涌现,更让阜阳工业品牌做大、名气做响。“十二五”期间,我市大力培育“小巨人?成长型”、“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015年新认定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8户。截至目前,我市省级认定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共40户,市级认定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83户。

    一系列举措的实施,我市工业结构日益趋优,转型升级成效显著。今年3月份,我市工业增加值中轻工业比重开始超过重工业,为近几年首次。轻工业比重高于重工业7个百分点以上,增速高于重工业1个百分点以上。

    随着创新驱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我市高耗能产业及资源投入驱动工业发展模式正逐步发生转变。“十二五”前四年,我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能耗4年累计下降30.34%,已超额完成省政府下达我市“十二五”下降20%的工业节能目标任务。1-11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能源消费总量 440.5万吨标准煤,比去年同期增长2.1%;工业产值1745.3亿元,同比增长13.6%;规上工业万元产值能耗为0.25吨标准煤,同比下降10.1%,超额完成年初目标任务。

 

           优服务,破解发展瓶颈,做好企业的“娘家人”

 

    从总量做大,到后劲增强,再到结构趋优,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阜阳工业,离不开市经信委多年来创新实干,强化措施,采取多种措施,千方百计为企业发展提供“保姆式”服务。

    岳华刚告诉记者,多年来,市经信委班子成员对口帮扶县市区、干部联系帮扶企业是该委持续开展的一项特色活动。今年,市经信委成立了精准帮扶工作领导小组,切实抓好精准帮扶工作。建立帮扶机制,确定每位党组成员对口联系一个县市区,每位干部职工对口帮扶3-4家企业,通过走访、座谈、考察等方式,加强与企业的沟通联系,实时掌握企业诉求,坚持周汇报、月调度工作制度,每周例会上所有干部职工汇报所帮扶企业情况,及时梳理解决企业发展难题。

    当前的经济情况下,融资难、融资贵等金融问题,是企业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十二五”期间,市经信委采取了多种举措,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企业支持力度。一是开展“助保金”贷款工作。自2013年“助保金”贷款工作开展以来,截至目前,市财政投入4000万元,带动县市区财政资金近2亿元,搭建起市、县两级“助保金”贷款平台,2015年市级平台向32家企业发放“助保金”贷款超1.5亿元。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我市中小企业流动资金不足,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二是从市财政拿出专项资金,设立续贷过桥基金,吸纳社会资金参与,用于解决企业过桥难题,参与企业股权投资。三是鼓励银行、担保等机构与政府合作,搭建政策性融资平台,为企业提供低利(费)率、信用放大融资支持等。

    人才是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针对我市创新人才缺乏的现状,市经信委加强企业家培训。仅今年以来,先后组织全市企业家参加北大高级工商管理EMBA总裁进修班、中小企业银河培训、2015年第一期中高级职业经理人研修班等培训36次,全市360家企业的企业高管参加学习,提升企业家经营管理水平;同时加强工业统计培训,邀请省统计局的有关专家授课,总培训人数达到2000多人,其中规上企业统计人员1300多人,进一步提升我市工业企业统计人员业务素质,提高工业统计数据质量。

    回首过去,成绩斐然。展望未来,信心十足。岳华刚说,“十三五”期间,市经信委将继续加大重大项目推进力度,不断促进项目早日签约、早日建成、早日投产,努力打造百亿元企业、千亿元产业,为我市实现“皖北争一流、全省赶平均、共同达小康”目标作出贡献。

请选择您浏览此新闻时的心情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