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体育频道 > 湖湘体坛 > 情感资讯>正文

一个鸡蛋的联想

时间:2016-04-15  责任编辑:  来源:阜阳城市周报    评论() 字号:TT

 文/汪茂明

 

   不久前,和同学李岩闲聊,共忆三十多年前上高中时的艰苦生活,他提起一件小事,常勾起我对往事的回忆。

   他说,有天晚上住我家,大娘(指我娘)煮了两个鸡蛋,咱俩一人一个。那时的鸡蛋真好吃,现在回想起来,还很感激、很怀念大娘。

   那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农村还很贫困,我们正在县城上高中。我家距县城五十多华里,去上学得步行四里多地到区政府所在的集上,花五角钱,坐农班车到县城。李岩家离集更远,经过我村,还得再走十多里。为了省钱,每到周六、周日,我们常结伴步行回家、上学。

   有一年秋天,我们回家,到我家时天已黑透,他还有好远的路,父母亲不放心,留他住下明天再走,晚饭时娘特意煮两个鸡蛋给我们吃。那时候,鸡蛋是不轻易吃的,家里喂两只母鸡下的蛋,都被娘攒下来拿到集上卖钱买盐、买火柴等生活必需品。在我的记忆中,只有过年过节或是来客人时才能吃上鸡蛋。另外就是我生日时,娘才给我煮一个吃,很小时我常想要是天天过生日该有多好!

   尽管当时自家很困难,娘还是很关心同样困难的邻居家的孩子。有时养的鸡病死了(那时村民养的鸡、鸭、鹅病死了是舍不得扔掉的,而是吃掉),娘就把死鸡洗净、切块,放在锅里,添上一锅水,把鸡肉煮烂,再下上面条,让我们哥姐几个给每家送去一碗。这样,每位小伙伴都吃上鸡汤面条了,大人们也都高兴。

   在我的记忆里,要好好念书、为人要诚实厚道的话语,父母亲不知说了多少遍、说了多少年。父亲念过私塾,每年过年写(贴)春联,“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一直是保留联语。我的故乡过年有蒸蒸馍(就是半球形的馍,里边放颗红枣)的习俗。那时生活尽管困难,每到这时,娘总要挑几个形状好看表面光滑的馍,嘱咐我和哥姐不要吃,说是留着过罢年给要饭的。是的,每年过罢年,就多有衣衫褴褛的人,挨家挨户讨要食物。娘不识字,常用朴素的话语教导我们为人要以心换心,将人心比已心,不要笑话身在难处的人。还说:“饱汉子不知道饿汉子饥,饱汉子一斗饿汉子一口。”大意是寻常人是难以想象身在难处人的心情的,有时给予一点点就能暂时化解人家的困境。

   现在想来,这就是当下我们常说的家风家训吧,尽管没有形成文字,写在纸上、贴在墙上。

   好日子来了,父母亲却走了。但父母的言行,却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时时提醒着我该怎样待人处事。我也常常给我的孩子讲过去的故事,现身说法教育孩子,引导孩子践行家风家训。

   有时,静下心来,回顾生活的境遇,欢乐与忧愁交织,几多感慨。当想到由于父母的教诲,一次次,一句话或是一个小小的举动,温暖或拉近了相识或不相识的彼此时,顿时心情又少了些忧郁,多了些舒畅。


请选择您浏览此新闻时的心情

相关新闻